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,,入秋后,隨著氣候的變化,,人體可產生諸多不適,,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、秋乏,、秋愁三大主癥,,對此,人們應該采取必要措施,,積極應對,。
秋燥
細辨溫涼分而治之
燥為秋天的主氣,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熱,,天氣晴暖而干燥,,燥與溫熱結合,稱為溫燥,。深秋有近冬之寒氣,,久晴無雨,氣候干燥,,天氣逐漸轉涼,,燥與寒結合,,稱為涼燥。燥邪為患有兩大特點,,一是燥邪干澀,,易傷津液。二是燥易傷肺,。
入秋后,,可根據氣候變化,按照“減辛增酸”的原則,,通過飲食對秋燥進行調治,,主要是多進食含水分多的水果、蔬菜,。防治溫燥可選梨,、葡萄、獼猴桃,、甘蔗,、荸薺、番茄,、蘿卜,、百合。防治涼燥可選柿子,、石榴,、蘋果、白果,、核桃,、胡蘿卜等。此時,,應少吃辣椒,、花椒、胡椒以及蔥,、姜等辛辣食物,,尤忌如麻辣火鍋之類大辛大熱之品,以防助“燥”為虐,,化熱生火,,加重秋燥。
秋乏
四招加以消解
入秋之后,,天氣漸涼,,人體開始進行自我調整,各種生理功能漸趨平衡,,但炎夏造成的消耗一時未能完全補償,,于是,,不少人感到渾身疲軟無力,精神疲憊,,倦怠,,睡意連綿,呵欠不斷,,食欲增強,,卻又不易消化。這種現象在民間被稱為“秋乏”,。
緩解“秋乏”,,首先應從生活起居上進行調整。夏天晚睡早起,,秋涼后應改為早睡早起,,注意不要熬夜,切忌過勞,。
其次,,在飲食上可適當補充優(yōu)質蛋白質,補償夏日的消耗,。但注意不要大量食用難以消化的肉食,,以免影響脾胃功能。還可多喝些茶,、咖啡以醒神,。秋涼后,應少食生冷及性味寒涼之品,,以免損傷脾胃,,加重“秋乏”。
再次,,秋高氣爽是鍛煉身體的大好時機,可開展一些諸如太極拳,、慢跑,、廣播操等體育健身活動。這樣,,既能增強體質,,又有助于消除“秋乏”。
此外,,中醫(yī)認為,,“秋乏”是一種脾胃虛弱、中氣不足的表現,,對于體質虛弱,、年老多病者,,一時“秋乏”不能解除,可適當服用補中益氣丸,、六君子丸,、香砂養(yǎng)胃丸等中藥,進行輔助治療,。
秋愁
保持一個好心情
“秋風秋雨愁煞人”,,秋涼以后,日照變短,,人的情緒難免消沉低落,。加上自然界草木枯萎,花葉凋落,,往往使人觸景生情,,多愁善感,特別是一些老人,,退休獨居在家,,常會引發(fā)凄涼、垂暮之感,,產生憂郁,、悲傷等情緒變化。一些常年在室內工作的人,,尤其是體質較弱或極少參加體育鍛煉的腦力勞動者,,以及平素對寒冷比較敏感的人,比一般人更易感染“秋愁”,。
人們在秋天,,尤其要注意精神調養(yǎng),設法改善種種不良心境,,提高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,。避免不良情緒的干擾,要做到以下幾點:一要寧心安神,,靜心養(yǎng)氣,,保持良好的心態(tài),穩(wěn)定自己的情緒,,逐漸適應氣候的變化,。二要多接受有益的光照,在外要多曬太陽,,在室內可用模擬太陽光譜的“全光譜”燈泡代替白熾燈等“不全光譜”燈泡,。三要多接觸大自然,經常處身于自然環(huán)境之中。四要多進行戶外活動,,多參加一些文體活動,,或登高遠足,或水中泛舟,,或琴棋書畫,,或養(yǎng)花垂釣,或聞曲起舞,,使秋愁在愉悅之中悄然而去,。
來源 | 中國中醫(yī)藥報
|